无针头的注射器一出现:打针现场都不搞笑了!
编辑时间:2024-11-27         来源:hth.com         浏览次数:1

  最近全国新冠疫苗接种已超过8亿剂次,大家想要保证自身的健康,就必须经历打针这种心理和生理的双重“折磨”

  “注射器没有针头”,这个想法就很“复古”。这么说是因为,最初的的注射器本来就没有针头,针头是后来才出现的。当然,那时的注射器也不是用来打针的。

  “注射器”这个念最早可能来自古代使用的武器吹箭,就是那种从竹管里吹出的毒箭。

  公元200年左右,古希腊医生盖仑描述了一种简易的活塞式注射器,用于给患者涂抹药膏。

  此外,还有一种注射器,是用来医治白内障的,这种注射器实际上的意思就是一根中空的玻璃管,用于抽吸眼中的白内障。

  真正具备现代注射器功能的医疗工具,则是英国人克里斯多佛雷恩(Christopher Wren)的发明。

  克里斯多佛雷恩,天文学家、建筑师,参与过医学实验,发明了注射器,图片来自wikipedia

  他用中空的羽毛做注射器,另一边连接动物膀胱以提供压力,给一只狗注射了酒精。

  这个“打针”过程略有一些血腥,因为得先切开皮肤,才能往静脉中注入药物这么看来,现在的打针简直称得上“无创”。

  需要先切开皮肤然后才能给药,显然非常不适合临床推广,所以这种注射器并没有受到重视。

  当第一个疫苗问世(天花疫苗)时,并不是像我们现在熟悉的那样,用注射器在胳膊上打一针,而是在胳膊上划个切口,从技术上来说,这并不是“注射”。

  天花疫苗接种用的并不是注射器,图片来自 BBC Scotland News

  显然,医学界迫切地需要更高效的给药方法。1844年,爱尔兰外科医生弗朗西斯莱恩德(Francis Rynd)发明了空心的金属针头(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皮下注射器),从此以后,注射器就有了针头。

  不过,光有针头还不够方便,医生有必要了解药物注入身体的剂量,于是新的注射器很快诞生了。

  1853年,内科医生亚历山大伍德(Alexander Wood)给注射器配上了活塞,并用玻璃制作注射器,透明的玻璃方便医生评估药物剂量,给药更便利了。

  几乎与伍德同时,法国整形外科医生查尔斯普拉瓦兹(Charles Pravaz)也做出了另一个版本的注射器,与现代注射器也很相像。

  解决了剂量问题,新的问题又出现了,由于消毒不彻底,重复使用的注射器导致了不少交叉感染的悲剧(当时,消毒后的注射器重复使用是标准做法)。

  1956年,新西兰的康克林默多克生产了一种塑料一次性注射器,装有金属医用针头。

  随着人们对疾病传播的担忧,安全性更强的一次性注射器慢慢的变成为主流,重复使用注射器渐渐退出历史舞台。

  给药精准、创口微小、安全卫生,听上去注射器已经很完美了,但显然它没能满足所有人的预期,毕竟扎一针是真的疼呀。

  对于我们这些偶尔打一两次预防针的人来说或许没什么,但有的人需要常年打针(例如糖尿病患者打胰岛素),这就不是小问题了。

  还有一些人,晕针严重,看到针头就头晕心慌,针头的存在对他们来说非常不友好,于是,又有人想让注射器回到无针头状态了。

  其中一种是微针贴片,可以简单理解成将一个针头分成100个微小的针头,微针足够小,可以穿透皮肤,但仅仅处于皮肤表层,能够尽可能的防止刺激神经,几乎不会产生痛感。

  其原理是通过压力射流原理,让高压液体流(能够理解成是“流体针”)穿透皮肤的最外层(角质层),将药物送入皮下。一旦注射停止,皮肤因高压液体流穿刺产生的微孔就会自动闭合。

  类似的无针注射器还有不少,例如利用洛伦兹力、冲击波、气体或电泳推动药物通过皮肤进入皮下,这一些方法都不必使用针头。

  由于没有针头,这类注射器对晕针症患者很有帮助,不过它并不能够做到完全无痛,只是将痛感降低了。

  从无针到有针再到无针,看来不仅时尚是个圈,医学也是个圈,只不过一圈走完,我们已到达了完全不同的高度。

  大胆期待一下,以后还会出现什么样的注射器?疫苗的注射能够最终靠无针技术如射流注射(美国曾做过无针注射流感疫苗实验),这样既能解决针头恐惧症,又能够尽可能的防止的风险。


美心智能锁DZ128-3D人脸辨认智能锁 精雕CNC工艺 一体压铸成型

Copyright © 2022 华体会-(hth.com)_主要产品和服务的地址 版权所有网站备案号:沪ICP备10000163号-1
技术支持 : 网站地图